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教学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对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以及责任意识等至关重要,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出版日期 2024年4月
/ 1

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引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塑造学生良好品德、培养法治观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的理念,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1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概念

1.1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小学生对国家、社会制度的认可和拥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国旗、国歌、国徽的尊重和爱护,带领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国家是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从而树立起爱国爱家的情怀。

1.2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指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自我修养。小学阶段是培养道德修养的关键时期,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尊重师长、关爱同学、孝敬父母,形成诚实守信、善良正直的品质。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1.3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对法律权威的认同和遵守法律的自觉性。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石。小学生应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树立守法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权利,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形成遵守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公正的良好习惯。

1.4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的积极、健康的状态。小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形成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品质,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2.1融入生活教育元素,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正确的行为习惯,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定基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道德修养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品德,这不仅包括文明礼貌的礼仪习惯,也包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为了实现这一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并将现实生活融入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2打造生活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综合素养

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借助实际生活中的情境创设教学活动,给学生更加深刻、直观的学习认知,有助于学科核心素养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步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活动融入其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育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实践,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落在实处,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具体而言,在生活化教学情境构建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元素,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内化知识。

2.3构建探究式体验学习,培养法治观念

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所持基本肯定的认识和态度,是建设法治国家、实现依法治国的要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法治观念的形成角度出发,设置探究式体验学习活动,通过增强学生的体验,发展其法治观念。一是展现法律原则,帮助学生认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探究式体验活动,提出一些关于法律的探讨问题,引导学生从法律原则的角度展开讨论,分析法律的特点,给出自己的看法。二是引入现实案例,构建探究式体验学习。案例的展示可以提升学习的体验性,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案例展开角色扮演活动,为学生提供深入思索的机会,进而帮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学习体验,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2.4提升教师素养,践行理论知识

教师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每位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本学科的理论源于课本,但最终必将落地实践,指导生活。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过程中务必积极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从社会中汲取生活的养料,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5巧设实践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责任感,还需要他们将责任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形成良好的担当意识。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具有具象化的特点,抽象的概念与定义讲解并不适用该阶段的学生。因此,基于学生年龄发展阶段及学习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实践性活动,让知识技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并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以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进而实现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

结语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逐步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各学科教育教学的重点。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加强教法研究与课堂架构的探索,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高效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创设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在设定清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在教学相长的基础上,将课本知识要点与生活实际相连,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素质修养。

参考文献

[1]宋清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4):108-109.

[2]宋菲菲.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0):87-89.